返回首页

今日视点:瞭望 | 百年老院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专访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高建林

来源:新华社新闻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高建林

绩效分配要有“5个倾斜”——向高技术倾斜、向高风险倾斜、向高强度倾斜、向高贡献倾斜、向高付出倾斜


(资料图)

会看病、有技术是立柱,而文化是横梁,技术和文化结合,医院才会更稳固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南通土地上具有上海水平的医院,靠水平、靠口碑、靠能力把老百姓留在南通就医。让江海百姓就医不用过江,是我对通大附院的朴素愿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冉燃

3月26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下称通大附院)传来佳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获批首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实现零的突破。

通大附院党委书记高建林欣慰不已:“这是我们医院的里程碑,我们终于突破了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瓶颈。”

此前,该院已连续三年进入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连续两年跻身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八十强,并在2022年获批“江苏省研究型医院”。

作为一家身处地级城市的“夹心层医院”,通大附院何以走出漂亮的上扬曲线?其奋斗故事又能否在更多医院复制?

不改革,就甩不掉被动状态

《瞭望》:你到通大附院任职时,医院的业务数据似乎并不好看。

高建林:我2014年9月来到医院兼任院长。当时医院确实面临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医院在国内一些排名体系中位置急剧下降,影响力持续降低。比如我们在某排名中从全国第7一路下滑到第37,这种下降让人忧心忡忡。

如果把南通市的医疗体系看作一个三角形,那么作为唯一一家省属医院,通大附院毫无疑问占据金字塔尖。我们医院拥有111年历史,是最早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医院,并且在1994年全国评定首批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时,我们不但入选而且在江苏省内得分第二。

我们在2015年初提出“止跌回升”的目标,计划用两年时间扭转这一局面。

在如期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上,我们2016年11月又提出“挺进百强”的目标。具体而言,我们在众多医院排名体系中,以专业性强、影响力大、公信度高为基本原则,选定3个榜单作为通大附院挺进百强的坐标参照,试图通过3到5年努力,进入全国顶级医院排行百强。经过努力,2020年我们也顺利实现了。

此后3年是医院成绩比较集中的3年,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绩。

《瞭望》:通大附院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是什么?

高建林:主要是改革。

我认为,办好一所大型医院,一定要抓住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在2015年1月医院的首轮改革中,我们反复斟酌考虑,推出了4份涉及人才、医疗、科研和职称评聘方面的改革文件,拿到当年的职代会上讨论,释放出新班子将怎样办院、管院、治院的信号。在这轮改革后,2016年起我们又进行了一轮绩效改革。

《瞭望》:绩效分配是公立医院改革的硬骨头。通大附院如何啃这块硬骨头?

高建林:绩效改革涉及职工切身利益,不好改,但不改革,就甩不掉医院当时的被动状态。

比如医院当时的平均住院日是10.99天,这意味着很多应该我们做的高精尖手术医院没人做。以胰腺手术为例,有的同类医院一年要做300例,我们一年只做了20多例。

当时有一个比较夸张的说法,说通大附院是“最大规模的卫生院,这也刺激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改变这种情况”。

进一步分析医生不愿意做高精尖手术、只做简单手术的原因,主要是绩效没有倾斜以及规避风险。我就提出绩效分配要有“5个倾斜”——向高技术倾斜、向高风险倾斜、向高强度倾斜、向高贡献倾斜、向高付出倾斜。

不光是倾斜,而且倾斜很多。比如4级手术,其分值是1级手术的6倍以上,最高达到9倍,这样就拉开了差距,大家就愿意做高精尖手术了。医院几年前4级手术占比只有11%,2022年达到45.27%。三四级手术占比去年合计83.35%,这在过去不可想象。

当然我们在绩效改革中也注意控大盘、托底盘。控大盘是说把握住绩效分配调整的增量,托底盘是说收入减少的人数比例不过高。

绩效改革对通大附院触动很大。我认为这也是给医院带来成效最大的改革。没有绩效改革,就谈不上医院近年的阔步向前。它把每个人的干劲都激发出来,绝大多数职工也实实在在从医院的发展中获益。

《瞭望》:现在南通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学生,会把通大附院作为自己开启职业生涯的首选吗?

高建林:当然。我们医务人员的收入在南通是比较高的,我们医务人员创造的效益也比较高,通大附院的吸引力是很强的。

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不可估量”

《瞭望》:通大附院在南通医学生、医生中还有一块响当当的招牌,就是“未来医学家沙龙”。创办这个沙龙有什么考虑?

高建林:前面提到,我们在推出改革举措前会通过多种途径听取大家意见,这让我发现年轻人分散在各科室,平时不太碰得到,又缺少交往的机会和平台,相互之间不认识、不熟悉,缺少交流。但医学的方向、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协作、交叉、融合,年轻人一定要多交流、多碰撞,才能适应未来趋势。

我就想到要给年轻人打造平台,让他们能够经常坐在一起,哪怕只是聊聊天,也是一种思想碰撞、头脑风暴。这就有了未来医学家沙龙。现在已办第8期,知名度、美誉度都不错。

沙龙的名字我想了很多,最后定下来未来医学家。我想我们培养的青年人才,一定要是有志向、有潜力在未来成为医学家的优秀青年。

《瞭望》:未来医学家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高建林:我认为衡量青年人才有5个尺度,分别是事业心、使命感、忧患观、行动力、忠诚度。

事业心是要视医学为自己的事业,使命感是要承担医院未来发展的历史使命,忧患观是要时刻保持不进则退的警醒,行动力是要有说干就干的精气神,忠诚度是要对培养自己的医院怀有感恩之心。

我想特别说一下行动力。医院看中你、培养你,给你创造条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创造条件会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所有条件一夜之间凑全,也不可能等到所有条件具备才动手。条件一时不够要自己创造条件先干、想方设法先干。

《瞭望》:这5方面要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通大附院医院文化的一部分。你对医院文化怎么看?

高建林:通大附院创始人张謇先生在办院之初提出“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理念,为我们留下了“爱国热忱、为民情怀、开放理念、无畏勇气、创新意志、担当意识、实干品质、诚信品格”的张謇办医精神。医院经过110多年传承发展,正致力于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传承并弘扬“红心向党、初心为民、仁心铸魂、匠心强技、恒心继业、齐心圆梦”的医院文化。

我们对医院文化的共识是:能力是骨,文化是肉;员工是鱼,文化是水;技术是硬核,文化是柔术;医院是大树,文化是沃土。

《瞭望》:你怎么看文化建设给医院带来的变化?

高建林:文化建设给医院带来了巨大变化。

我听到很多反馈,说通大附院这几年变化很大,软件硬件、医疗技术、服务能力、医院排名等都在上升。

但这些变化都是显性的,医院最大的变化其实是内部环境优化。我可以自豪地说,通大附院如今人心向上向善、思进思变。现在在通大附院推行任何改革,只要方向正确,就不会有大的阻力,大家对改革有信任、有期待,相信每次的改革都会带来更大的成功。

医院刚开始搞文化建设时也有人不理解,说医院搞什么文化,只要有技术、会看病就行了。但我认为,会看病、有技术是立柱,而文化是横梁,技术和文化结合,医院才会更稳固。

文化建设在通大附院的作用和价值不可估量。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医院内部环境优化,通大附院的内涵实力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水平。

让江海百姓就医不用过江

《瞭望》:老百姓从通大附院的一系列改革中得到了什么?

高建林:最大的收获应该是急危重症、疑难杂症不用远赴上海求医了。就像刚才说的,我们通过职称评聘、绩效分配,以及医疗组长遴选、床位统一调配等改革措施,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大家心气都比较高,都在暗暗较劲,这也带动医院诊疗技术、服务能力提升,高等级手术、技术占比不断走高。

《瞭望》:在你看来,医院赢得患者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高建林:最重要的是口碑。口碑是一个综合概念,涵盖着医院的技术、能力、形象等。现在通大附院是南通市民看病就医的首选。

《瞭望》:通大附院近年也建设了新院区,相关考虑是怎样的?

高建林:通大附院不追求规模扩张,但要有合理规模。

2014年时,医院年门诊量只有160多万,我认为我们的门诊量至少应当是350万,只是受限于医院条件,病人进不来、车停不下。所以我们首先启动门诊楼建设,把原来8000多平方米的地方扩展到4万多平方米,让“春运式门诊”彻底改观。

再说新院区。通大附院常年一床难求、一号难求,说到底是规模小,难以满足老百姓看病就医的需求。并且从医院发展和内涵建设的角度看,当时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都在扩大规模,通大附院应该跟这些医院规模相当。此外,通大附院当时还没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的门槛是200张床位,通大附院那时是37个科室总共2000张床位,只有普外科能达到这个硬杠杠,显然制约了医院的发展。

医院的老院区坐落在国家5A级景区,无法原址新建、改建,只能考虑建设新院区。现在医院新老院区之间相隔10公里,地铁线直达,格局非常好。

没有新院区就没有未来,但新院区不是越大越好,要根据医院服务对象的需求规划。目前全院规划3500张床位,按照南通目前人口规模基本够了。

《瞭望》:为何说医院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高建林: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导向已经非常明确了,公立医院就是要高质量发展,如果盲目扩大规模,收治的病人品质肯定会下降,相应的技术数据也会被稀释。当然医院太小,该收治的病人进不来也不行,这就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点。通大附院目前确定的规模在契合点上。

有一家兄弟医院曾经做到6500张床位,后来主动砍掉2000张床位,现在进一步压缩,控制在4000张床位。做大后再压缩显然会浪费资源,筹划时就要尽量科学合理。

《瞭望》:你对通大附院未来发展有何希望?

高建林:南通靠近上海,病人流失比较严重。比如下辖的启东、海门大概超过30%的患者去上海看病就医,这说明老百姓对上海的医疗水平信任度高。反过来想,如果南通有了上海水平的医院,老百姓还会往上海跑吗?所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南通土地上具有上海水平的医院,靠水平、靠口碑、靠能力把老百姓留在南通就医。让江海百姓就医不用过江,是我对通大附院的朴素愿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