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江苏淮安:织密服务保障“一张网” 解好农村养老幸福“方程式”

来源:淮安新闻网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养老服务成为养老服务的重点和短板。淮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针对全市约75万的农村户籍老年人,不断探索具有淮安特色、行之有效的农村养老服务改革和实践,初步形成兜底有力、覆盖全面、社会参与的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格局,推动农村老人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4个,共有农村养老机构139家,农村养老床位1.65万张。

坚持高位统筹

下好全域联动“一盘棋”


(相关资料图)

推进农村养老事业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环节,是补齐民生短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淮安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养老纳入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市政府连续多年将养老服务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会办养老工作。

在市级层面,淮安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农村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涵盖老年人基本保障、福利待遇、家庭关爱、就医便利、文化旅游、法律诉讼等事项,为推进全市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提供行动指南。

淮安市发改、民政、卫健、住建、财政等部门围绕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养老设施、提升改造农村养老机构、规范农村特困供养资金使用、优化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分别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推动全市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加速形成。

加快基础建设

织密服务保障“一张网”

每天,淮阴区淮高镇大福村的幸福院里都传出阵阵笑声,村里不少老人在此打牌、听戏,好不热闹。成立于2021年的幸福院,以“党建引领+邻里互助”为基础,充分发动村内低龄党员志愿者,为村里空巢、独居、留守等高龄老人提供上门巡视、送餐,居家照护,紧急救援,测量血压、血糖,代购、代办,法律援助,精神慰藉等多样性及专业化的助老服务,积极构建多元一体化农村互助养老结对帮扶模式。

近三年,淮安市累计投入养老服务资金3.6亿元,建成县级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三位一体”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丰富村、社区居家服务功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助餐送餐、日间照料、能力评估、康复护理等服务。试点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县建县管、管办分离、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改革,最大程度激发农村机构养老活力。

此外,淮安强化农村老人兜底保障,推动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全市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实现“十一连增”。将经济困难的高龄、空巢独居、失能失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纳入政府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实现对符合特困供养条件的农村老人100%供养。组建关爱巡访队伍,由专业人员对失能老年人家庭开展每天至少一次的家庭走访,并提供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

赋能医养结合

树立示范引领“一面旗”

在涟水县养老服务中心,老人除了能享受到日常的照料外,康复、理疗、推拿等服务也一应俱全。“这里原来只供养失能特困老人,通过引入东方医院,转型成了社会化老年人的康复护理中心。”中心负责人介绍。来自黄营镇的85岁老人鲁硕梅高兴地说:“住在这里,平时有人照顾,还能做康养,每天都很开心!”

淮安市将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和养老服务资源有效嫁接,乡镇卫生院定期入村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检,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向养护院、康复医院转型。支持农村敬老院通过内设诊所、医务室、护理站等提供医疗服务,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结算范围,不具备内设医疗条件的按照就近方便原则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协议合作,有效提升农村老年人医养康养服务能力。

同时,淮安在开展农村养老服务中注重智慧赋能,搭建以“淮安市虚拟养老院”平台为中心的“互联网+”智慧养老网络,不断完善农村养老服务对象信息库,为精准对接、精细服务提供支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居家适老化改造,在地面平整防滑、安装扶手、卫生间改造等基础上,增加智能通话呼叫、红外监测等设备,并同服务站点及老年人子女连通,实现“一键呼叫、随时响应”,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便利度和安全性。

融媒体记者 杨丹丹

标签: